8月19日,位于新疆哈密“沙戈荒”地区的光伏光热一体化实证基地正式启动运行。该基地由大唐技术经济研究院与大唐新疆发电有限公司联合攻关建设,填补了国内“沙戈荒”气候区光伏光热协同开发技术实证领域的空白。
一捧沙里的“较真”——在极端里扎根技术
哈密的“沙戈荒”是优质光照与极端气候的矛盾体,年均 2900小时的充足光照下,藏着强紫外线、30摄氏度昼夜温差、高频风沙等“拦路虎”。为破解新能源开发难题,实证基地依托大唐石城子100万千瓦“光热+光伏”一体化清洁能源项目,以系统集成创新破局,构建起涵盖37兆瓦先进光伏技术区、863兆瓦常规光伏实证区、100兆瓦线性菲涅尔光热系统的三大技术板块,形成设备级、系统级、区域级多层次验证体系。
夏季正午,哈密地表温度最高可达60摄氏度,项目团队戴着防晒面罩,穿着长袖工装,在阵列间穿梭检查,半小时就能拧出半瓶汗水。冬季夜晚,寒风裹着砂砾打在脸上像针扎一样,他们裹着军大衣守在控制柜前,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参数,生怕错过设备在低温下的一丝异常。
项目团队的“较真”,还藏在密密麻麻的记录本里:“3月15日,平均风速12m/s,平均辐照强度850,组件转换效率较大风时段下降3.2%。”“7月8日,极端高温下,综合测算组件功率温度系数表现优于设备出厂承诺值。”…… 这些带着沙粒温度的数据,是实证基地最珍贵的家底,也是大唐新能源技术突破的铺路石。
整套体系能验证极端气候对设备性能的影响,优化光伏和光热设备的选型设计,这就如同搭建了一个极端户外环境的“考场”,让各类发电设备经受不同天气、季节的检验。
一盏灯里的“执着”——在数据里破解难题
110千伏变电站的灯,常常亮至深夜。灯下,项目团队紧盯屏幕上实时刷新的气象数据、设备参数、发电曲线等交织成网,他们要从这张网里找出新能源运行的规律。
“沙戈荒的气候有三重挑战,极端高温、强风沙天气,再加上昼夜温差超30摄氏度的‘过山车’变化,对设备是极大的考验。”王涛指着屏幕上的温度曲线解释,“但屏幕上这些数据不是冰冷的数字,是设备的耐受极限,能抗住多少风沙侵袭,在极端高温下能稳定运行多久,以及逆变器与支架如何搭配才最适配。”他转头指向远处的光热支架,“光伏技术白天发电效率高,但阴天就力不从心,光热系统能储热,在阴天也能持续供电。让这两种技术‘搭伙’,正好取长补短,给荒漠的能源供应上了‘双保险’。”
一片荒里的“希望”——从沙海长出大唐范式
夕阳西下时,光伏板阵列反射着金光,远处的光热支架像一排排银色利剑,将最后一缕阳光聚成灼热的光亮。项目团队收拾设备往回走,脚下沙地里,几株骆驼刺从石缝中钻出,随晚风轻摇。风还在吹,却多了几分温柔,它知道,这群“点灯人”的坚守,正让沙海持续生长出光与热,照亮着绿色未来的方向。
在这片曾被风沙主宰的土地上,如今已崛起100万千瓦的光伏光热矩阵。作为我国第三批“沙戈荒”基地重点项目核心,哈密实证基地正以丝路为桥,让菲涅尔镜面折射的阳光,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答卷,为“沙戈荒”大基地建设输出了可复制的“大唐范式”,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筑牢中国支点,更向世界展示着全球能源转型的东方路径。李婷